3.1至4.27阶段性反思

尽早接触社会

就业市场接触越早,越有利于学生准备工作。甚至可以说大一时就可以开始准备了,要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,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,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以及日后的学习的方向。上述的问题,在大学的学习中很难得到明确的答案,只有经过实习的实践锻炼逐步形成相关认知。因此,越早敲定一个从业方向,越能提高就业的概率。

在找实习、应聘期间,要扩大可就业公司范围,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那几家大厂,像银行、外企等等公司的应聘机会同样不要错过。

在校的大学生应尽早抛开高学历就能保底找到工作的错误想法,学历的最大作用在于前期的简历筛查,而在面试中并没有“加分”的因素存在。

所有的面试所考察的东西无外乎就两方面的内容,一是相关工作的“基础知识”,二是相关专业的“项目经验”。

付费上班

现在逐渐能够理解一些专家提出“付费上班”的理念。产生这种理念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教育与社会的要求有所脱节,在大学中拿到高绩点并不意味着学生具备和社会要求匹配的能力。

而公司作为“社会上的大学”,它承担了培养合格的“打工人”的任务。但由于公司并不要求新人支付培训所需的“学费”,还要倒贴钱给“新人”工资,所以培养一位新人所承担的成本极高,那么公司就会通过严格的筛选机制,挑出相关岗位上表现最出色的应聘者作为公司的人才储备。进而导致在学校内,那些没有做过针对性培养的学生,并不具备进入公司“学习”的条件,在毕业之后就将面临淘汰。

某种意义上,市面上的一些机构比如Java、前端培训班,更加满足“社会大学”的概念,学员真正贯彻了“付费上班”的理念,先交钱后上班学习。

那么公司如果都采取这种“付费上班”的机制,是否可以增加普通人的就业概率?我觉得也不尽然。公司岗位的名额始终有限,公司的培训班总要采取更严格的末位淘汰机制,筛选掉一批学员,最终也是极少数的员工有机会成为“正式员工”。对于那批被筛选掉的学员,好的一面在于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,坏的一面在于随着学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,岗位的筛选要求也随之提高。

不要自以为是

不要认为不考研,就能找到实习机会。找实习和找工作一样,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部分岗位的实习同样具备一定的门槛,尤其是开发、产品类的实习。如果平时就缺乏日常实习的经验,在校招期间真不一定能取得暑期实习的机会。

3月20日左右决定去产品经理岗位,突击学习了表皮的一些东西就自以为足够了。

自主学习能力

如何从0开始入门?全部都需自学,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,达到一定的就业门槛。

如何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?

如何在缺少外部指导的情况下,完成一个合格的项目?

做选择

最近一次做过最坚定的选择是考研,在考研以后,所有的选择都是犹豫不决,半推半就。

比如,从开始选择开发岗,到选择产品岗放弃开发岗,产品岗反馈糟糕,于是选择运营岗、游戏策划等等。

我个人确实更喜欢产品岗,但是没有在该岗位上全力学习,于此同时,还在准备其他的开发岗,导致整个求职过程中的想法是分散的,一会儿想开发搞点东西,一会儿想搞产品的东西,最终两边的东西并没有搞得多好。